- 首頁
- 資訊
川農大利張利團隊在丹參線粒體逆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來源:四川農業(yè)大學 2023-06-26
導讀:近日,四川農業(yè)大學理學院“特色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創(chuàng)新與利用”團隊以四川農業(yè)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在自然指數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N1級,中科院大類一區(qū)TOP,IF=11.357)發(fā)表題為“Integrated multi-omics and synergistic functional network revealed the mechanism in the tolerance of different ecotypes of Salvia miltiorrhizaBge. to doxycycline pollu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于線粒體逆境下的表型評價、生理響應、氧化應激與整合組學網絡,系統(tǒng)揭示了藥用植物丹參經由自身次生代謝途徑產生環(huán)境線粒體毒性適應的進化與調控機制,強調了芳香族氨基酸下游代謝途徑新功能化對于植物適應環(huán)境脅迫的重要意義,為開發(fā)以藥用活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為代表的生物基土壤污染修復劑提供了理論支撐。四川農業(yè)大學理學院生物資源化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虞皓淼為論文第一作者,四川農業(yè)大學理學院張利教授與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李青苗研究員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est.3c02908)

研究人員通過比較高酚酸積累的四川生態(tài)型丹參與低酚酸積累的山東生態(tài)型丹參在線粒體逆境下表型變化、生理響應和線粒體形態(tài),進一步通過直系同源聚類將轉錄組、代謝組測序數據映射到兩套參考基因組,結合比較基因組學方法,系統(tǒng)建立了四川丹參和山東丹參應對線粒體毒性的分子進化與協(xié)同響應網絡,從而揭示基因組演化與代謝流分配促進丹參線粒體毒性適應的潛在機制。這項工作還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在基因組與環(huán)境協(xié)同演化視角下挖掘新型抗逆小分子的全新工作流程,為未來多學科交叉背景下的藥用植物抗逆育種及創(chuàng)新藥效分子篩選提供了新思路。

依托省級創(chuàng)新平臺“特色藥用植物四川省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和“四川省中藥材育繁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四川省創(chuàng)新團隊(SCCXTD-2020-19)、四川省科技廳項目(2022ZHCG0095, 2022NSFSC1718,2023NSFSC1271,2023NSFSC0663、2021YFYZ0012)等經費資助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